close




貓熊是以竹為主食,這些竹類在五月畜長出很多既新鮮又甜嫩的新芽,這就是貓熊最喜歡的食物。竹類叢生於虎尾樅、冷杉或樟樹或槭樹、樺樹及石楠等混生的密林裏,往往不見天日,即使一公尺前也看不清楚,而成為貓熊可以飽餐並躲避敵害侵擾的最佳地方。

原來認為貓熊的食物只是竹類,而不會吃其他的食物。但是經過生態調查,發現牠們也吃草花,甚至還含捕食小鳥或野鼠、蛇等,有時也會捉小溪的魚來吃。
貓熊吃竹子的姿態最為可愛,其獨特坐姿特別稱之為"貓熊坐法",就是將雙腳伸到身體前面,與其說是臀部著地,不如說是以腰部的下端接觸地面,稍微將上軀體向前傾斜而坐,然後用一隻前腳握住竹莖,再把竹子從側面伸進嘴裏。一般草食動物是不會用腳緊握住想吃的植物,然後才送到囗裏,即使是肉食動物也很少具有上述的取食動作,貓熊這種取食動作很可能是以竹子為主食之後,才逐步發展出來的習性。




二 王 廟 位 於 四 川 省 都 江 堰 市 ( 原 灌 縣 ) 岷 江 東 岸 的 玉 壘 山 麓 , 奉 祀 修 建 都 江 堰 水 利 工 程 的 李 冰 父 子 。 初 建 於 東 漢 , 原 為 紀 念 蜀 王 杜 宇 的 「 望 帝 祠 」 。 南 朝 齊 明 帝 建 武 年 間 ( 4 9 4 - 4 9 8 年 ) , 益 州 刺 史 劉 季 連 遷 望 帝 祠 於 郫 縣 , 改 祀 李 冰 於 此 , 命 名 為 「 崇 德 廟 」 。 宋 開 寶 五 年 ( 9 7 2 年 ) 擴 建 , 增 塑 李 冰 之 子 李 二 郎 神 像 。 宋 政 和 七 年 ( 1 1 1 7 年 ) , 廟 遭 火 災 , 旋 又 修 復 。 明 嘉 靖 十 二 年 ( 1 5 3 3 年 ) 重 修 。 到 了 清 代 , 該 廟 正 式 定 名 為 「 二 王 廟 」 , 並 多 次 重 修 、 改 建 。 1 9 2 5 年 , 該 廟 遭 火 災 , 大 部 分 殿 堂 被 焚 毀 。 同 年 , 該 廟 住 持 李 雲 岩 道 長 變 賣 田 產 , 募 集 資 金 , 開 始 重 建 各 殿 堂 , 費 時 十 年 方 告 竣 工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後 , 二 王 廟 被 列 為 全 國 重 點 文 物 保 護 單 位 , 得 到 了 較 好 的 保 護 。

二 王 廟 規 模 宏 大 , 從 樂 樓 ( 正 山 門 ) 起 , 廟 內 建 築 分 主 殿 三 重 、 配 殿 十 六 重 。 主 殿 二 王 大 殿 內 奉 祀 三 眼 二 郎 神 , 附 祀 木 制 楊 二 郎 神 像 ; 老 王 殿 供 奉 李 冰 夫 婦 ; 老 君 殿 主 祀 太 上 老 君 , 陪 祀 南 極 仙 翁 。 左 右 配 殿 有 青 龍 殿 、 白 虎 殿 、 三 官 殿 、 靈 官 殿 、 城 隍 殿 、 土 地 殿 、 玉 皇 殿 、 娘 娘 殿 、 祈 子 宮 、 丁 公 祠 、 聖 母 殿 、 魁 星 閣 、 龍 神 殿 等 。

二 王 廟 最 有 特 色 的 建 築 是 樂 樓 , 修 建 於 清 乾 隆 八 年 ( 1 7 4 3 年 ) , 橫 跨 於 進 廟 入 口 之 石 梯 通 道 之 上 。 樓 為 歇 山 頂 式 , 飛 簷 前 伸 長 達 2 0 米 , 設 計 精 美 , 技 藝 高 超 。

二 王 廟 道 士 十 分 重 視 收 集 整 理 李 冰 及 歷 代 人 的 治 水 經 驗 , 並 把 有 關 治 水 要 訣 如 「 深 淘 灘 , 低 作 堰 」 、 「 遇 灣 截 角 , 逢 正 抽 心 」 等 刻 在 廟 內 石 壁 上 , 以 便 後 來 者 在 治 理 江 水 時 借 鑑 仿 效 。 後 殿 兩 側 有 畫 家 徐 悲 鴻 、 張 大 千 、 關 山 月 等 於 民 國 時 期 繪 制 的 天 馬 、 玉 女 、 黃 粱 夢 等 碑 刻 。








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在發揮著巨大的防洪和灌溉效益,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新中國成立後,都江堰經過改造擴建,現已有大小3萬多條灌溉渠道,灌溉著成都平原及周邊丘陵地區30多個的縣、市的約7000平方千米農田。都江堰遊覽區由以下四部分組成:渠首工程。都江堰渠首工程位於岷江的中、上游交界處,由魚嘴、寶瓶口、飛沙堰三部分組成。魚嘴像一把匕首伸入江心,把岷江水分為外江和內江。
外江是岷江正流,內江水則透過寶瓶口引入成都平原灌溉千萬畝農田,並提供成都及其附近城鎮的工業和生活用水。寶瓶口是一個人工開鑿,僅有十多米寬的狹小進水口,起著控制內江水量的作用。開鑿寶瓶口時,從玉壘山麓分離開去的一個小山包被稱為離堆。為排泄內江多餘的水量和泥沙,古人在內、外江之間的金剛堤上開出一條寬約30多米的淺槽。洪水期間湧入內江多餘的水量和泥沙可從飛沙堰自動排入外江。
都江堰渠首工程透過魚嘴分水堤、寶瓶引水口和泄洪排沙的飛沙堰的有機配合,使內外江的水量始終按四、六分成,即洪水時內江四成,外江六成,枯水時外江四成,內江六成,保證灌區既有足夠的水源,又不至於發生水災。古人利用岷江河道的彎曲度,巧妙地借用了流體力學的原理,使內、外江泥沙排泄量的比例與水流量成反比,大部分泥沙透過魚嘴和飛沙堰排入外江;留在內江的泥沙則透過每年冬季的歲修加以清除。
歲修時為保證成都平原用水,後人又在飛沙堰下面鑿開一條暗道,將外江水引入灌區,人們稱這條暗道為漏罐。解放以後,隨著成都平原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用水量大增,為更好地控制灌區水量,60年代在魚嘴的外江一側修建了鋼閘門,結束了原始的控制內江水量的辦法。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000多年而不毀,其根源就在於它的科學性是古蜀國人民在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造。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00多年曆史,且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築精華于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









三星堆博物館因出土了三千多年古代文物而名聲大燥,更打破傳統中華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的歷史之說,甚至可以與古埃及、馬雅等世界古文明並列


三星堆博物館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東北角,地處歷史文化名城廣漢城西鴨子河畔。南距省會成都約40公里,北離新華不工業城亢德陽26公里,是我國一座在弄的現代化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於是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落成開放。主館面積7000平方面米。館體外形追求與地貌、史跡及文物造型藝術相結合的神韻,融原始意味和現代氣意為一體,力圖表現三星堆文化的蒼古雄渾及三星堆文明的博大精深。館內展廳面積達4000平方米,展線長逾800米,以《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陳列》為主體內容,全面展示三星堆遺址及遺址內一、二號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陶器、玉器、骨器、金器和青銅器等上千件珍貴文物。 博物館集文物收藏保護、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等多種職能為一體,採用現代化科學手段實施管理。


    館外環境佈局巧妙,匠心獨具,有氣勢恢宏的倣古祭祀臺和供現代文體活動的大型表演場;有古內風絡的附屬建築群和功能齊全的餐飲娛樂設施;有綠茵如毯的草三星堆青銅立人 坪、寬廣明麗的水域湖面、造型別致的假山、古拙質樸的水車;還有供孩子們嬉戲遊玩的兒童樂園……小橋流水,湖光島影,古樹奇葩,花香鳥語,四時風物,盡呈眼底,觀眾在觀賞了雄奇壯偉的三星堆文物之後,亦能領略川西園林婀娜多姿之秀色。三星堆遺址是古蜀先民的家園,三星堆博物館則是現代人們探比訪古的勝地。


    




【李白紀念館】﹔李白祖籍為隴西成紀人,五歲時隨父入川,青少年時代在江油青蓮鄉度過,對其仙風道骨般詩風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因此自號青蓮居士。




成都茶藝館非常特別的茶壺要倒茶時,不需要走到杯子前面,遠遠的舉起就可倒了


懶人的發明




         武侯祠是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而建,此祠為君臣合祀廟,祀君王劉備於前殿,祀功臣諸葛亮於後殿。




       蜀風雅韻川劇變臉】其中變臉,有扯、揉、吹等形式,乾淨、迅速為川戲的絕活,變臉大師可一口氣變出10多張臉譜,非常精彩。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期蜀和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時間約在南北朝時期(420-589),到唐代已具規模。原與漢昭烈廟比鄰,明初祠廟合併,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形成君臣合祀格局。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
武侯祠面積五十六畝(37000平方米),有劉、關、張殿、諸葛亮殿、文臣武將廊、惠陵,以及碑碣、匾聯、鐘鼓、鼎爐等文物,還有諸葛亮史蹟陳列等三國文化陳列、桂荷樓、香葉軒、聽鸝苑供觀覽、憩息。



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時刻每念出師表 日暮如聞梁父吟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昭昭然將諸葛之心說了個明明白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花&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