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趙樸初等人所書的「氣吞雲夢」匾額


                                       ↑黃鶴樓


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坐落在湖北省武昌市蛇山中的高觀山上,位於長江南岸,是漢水與長江的交匯處。面對大江奔流,風景壯麗,歷代文人均有為此樓賦詩作詞。可是現在我們所見的並不是原來的建築,它有如岳陽樓一般,屢次被毀,亦多次重修。

今天這一座黃鶴樓,其實是在1984年新建的仿古建築。


而最早的黃鶴樓是於三國時代建造的,當時吳國奪回荊州,為了與蜀國開戰,便在現在武昌市蛇山的黃鵠山上修建了一座高樓。


在唐代之前,黃鶴樓是一座兩層的建築。


到了宋代,黃鶴樓就變成了一座三層的樓閣。直到晚清時期,它則是一座三層高,十字攢尖頂的木構建築。


可惜在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附近民居失火,以至黃鶴樓毀於火災之中。


到了1984年,中國政府就在它被毀後一百年,重修一座黃鶴樓。


現在的黃鶴樓,被移到高觀山上去而不是建在長江岸邊的舊址,這是因為那裡修建了武漢大橋。


新修的黃鶴樓已由木構建築改變成為鋼筋結構,由原來的三層變成為五層,比以前的增高了差不多一倍。


中國建築的特點,就是建築多是成組的建築群,所以在古代,黃鶴樓並不是獨立的建築,樓的周圍修有亭、廊等,而現在的黃鶴樓,附近亦修有亭子、牌坊等建築。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西元223年),

曾多次毀於天災人禍。

現今黃鶴樓是1985年落成的五層樓建築,高50.8公尺,樓前的「孔明燈」為古代原物。登臨五層環廊眺望,江城景色盡收眼底。與主樓相配的碑廊亭閣,構成一組氣宇軒昂的建築群。



現時黃鶴樓乃仿清代式樣重建,與原來傳統式樣大致相同,唯一不同處是從前樓高三層,現在樓高五層,層層飛檐,檐盡頭有翹角,總共六十四個翹角,錯落有致。


一樓置黃鶴樓浮雕,二、三、四樓可眺望長江與武漢三鎮景色,三樓置有黃鶴樓歷代演變模型。


唐代詩人崔顥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使黃鶴樓更為著名。


而此樓更被列為江南三大名樓,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齊名。


黃鶴樓為遊者遊湖北必到之地,而黃鶴樓頂為遊者拍照最佳取景地點。


 





                                    ↑ 武漢的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位于武漢市內。大橋橫跨于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我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橋。
  武漢長江大橋于1955年9月1日興建,1957年10月15日全部建成并正式通車。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303米,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橋面高80米,下層為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約20米,為4車道。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每聯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終年巨輪航行無阻。
  正橋的兩端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各高35米,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7層,有電動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屬建筑和各種裝飾,均極協調精美,整座大橋異常雄偉。
  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自1954年后,冶金、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建材、紡織、造紙等工業迅速發展,成為中國重要工業基地之一。該大橋的通車,為京廣鐵路的縱貫南北,提供經濟而方便的條件。
                                 (人民網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花&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