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巧桑(蝴蝶姑娘)是一位天真、純潔、活潑的日本姑娘,他為了愛情而背棄了宗教信仰,嫁給了美國海軍上尉平克爾頓。婚後不久,平克爾頓返回美國,三年杳無音信。巧巧桑深信他會回來。平克爾頓回國後另有新娶。當他偕美國夫人回日本時,悲劇終於發生了。巧巧桑交出了孩子,吻劍自盡了






                             長崎平和公園

位於原子彈爆發中心地的北側丘陵上,為了紀念長崎原爆的悲慘犧牲者而建。這尊和平祈禱雕像花了五年時間,終於在1955年完工。他向來訪者表達了煦煦愛意及佛的慈悲,一方面也表對殘酷戰爭的控訴,並為殉難者祈福,即使是走上和平的康莊大道。每年8月9日會在此地舉行和平祈禱儀式。


1945年8月9日:第二顆代號“胖子”的原子彈在長崎爆炸,造成約8萬人死亡。



                                  赤間神宮








祭祀於十二世紀1185年源平爭霸期間壇浦決戰中駕崩的幼主安德天皇的寺院。源氏家族及平氏家族的戰爭引發起大規模的海戰,無辜的安德天皇成為犧牲者因而紀念所建明治八年(1875),以政府令改阿彌陀寺為赤間神宮,所奉神靈仍為享壽八歳的安德天皇。本來是阿彌陀寺原址,十九世紀中葉明治時代最初的三四年間,日本政府實行廢佛毀釋政策,獨尊神道,不少佛教設施頓遭毀棄,下關市關門海峽岸旁的阿彌陀寺亦改建為赤間神宮。這是為紀念在壇之浦之戰,年幼戰敗投水而死的安德天皇,面海而建的神社。依據海底龍宮城的形象所建成的水天門,白牆朱漆的特色十分著名,另外落難平家一門的七盛塚、小泉八雲怪談中的木像,都佇立在神宮內。每年五月三日舉行的先帝慰靈祭,是下關的代表性祭典,而華麗的「女流」遊行,則是源自表達對天皇女侍在主子死去後流為娼妓的敬意


 




【海底隧道】-連接本州及九州的海底隧道完工於1948年為日本最早的海底隧道。


 


                                         關門大橋


橫跨日本九洲與本州間狹窄海峽的日本三大漩渦聞名處 ,離水面 61 公尺 、橋長 1068 公尺 地關門大橋下方設置有青翠高樹、鳥語美果在在使遊客忘我地悠遊於 可自由行走的海底遂道。
關門大橋-完工於1973年,全長1068公尺連結九州、本州的交通要道,跨越湍急的洋流關門海峽,是一座造型、外觀優美的大橋




(1973年),此橋是六線道的汽車專用吊橋,連接本州的下關和九州的門司。(車道離海面61公尺,主塔高14公尺) 總長1068公尺 ,是世界吊橋中排名第十的吊橋,總工程費306億日圓。

花&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佛國寺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爲世界文化遺産,是世界性的歷史遺迹也是代表慶州的一處遺迹


佛國寺(Bulguksa)是新羅寺院建築最登峰造極的傑作。這座宏偉的廟宇離市區大約16公里(10英里),建立在一系列的石階上。屋簷和內部的繪畫在亞洲藝術是數一數二的作品。站在廟的最高處,你可以看到瓦片如波浪連綿而起。廟宇之上是石窟庵(Seokguram Grotto),內有一尊打坐佛像(常使遊客肅然起敬)望著外面的慶洲。






佛國寺(Bulguk-sa)是韓國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也是韓國最大的寺院,始建于新羅法興王22年(公元528年)。但在朝鲜宣祖25年(1592)壬辰倭亂时全部被燒毁,只留石造物和東佛。後又多次被毁壞和重建。佛國寺雖歷經百年歷史仍顯示出極其精巧的石造技術。廊與大雄殿以鲜明的丹青塗飾,安置釋迦牟尼像的寳殿内部色彩華麗,多宝塔雕刻优雅美觀,釋迦塔、極樂塔、此處殿内的阿彌陀佛與此處舍那佛像等眾多的國宝及文化遗產都顯示著當時新羅文化的登峰造極。佛国寺屬伽蓝布局形式,其特点一是以大雄殿為中心,二是採用释迦塔和多寶塔式伽蓝的形式。此外,金堂大雄殿的基座、無說殿和極樂殿的基座也屬伽蓝建築物基座形式。佛国寺被譽為韓國最精美的佛寺,迄今為止,香火不斷。1995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遗闡。佛國寺是韓國最珍貴的國寶之一,倍受韓國政府的重视和民眾的喜愛
 

花&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白 犛 牛 的 傳 說


物以稀爲貴,天下犛牛多爲黑色和雜色,而生存于天祝這塊神奇高原的白犛牛,就自然成爲世界犛牛珍稀畜種。“天下白犛牛,唯獨天祝有”。白犛牛這一廣告因而聞名於世。成爲天祝高原奉獻給人類的一件稀世珍寶。

  關於天祝(亦稱華銳)白犛牛,在民間曾有這樣一個傳說。

  說是古時候,華銳人的祖先華秀居住在西方遙遠的巴顔喀拉大雪山下,牛羊衆多,草原就顯得不夠用了。華秀和哥哥阿秀商量,去尋找新的草場。於是華秀告別哥哥,祈禱山神給他和部落指出一條路。

  這時,一個身穿戰袍,騎著白駿馬的神靈出現在天空中,他在半空中隨一朵五彩雲向東方飄動。華秀便告別故鄉,帶領部落的男女老少趕著大群牛羊向彩雲飄去的方向出發。當部落和牛羊快要走出一個石峽時,那些黑色的犛牛們,叫出了一陣陣非常痛苦悲切的聲音,人們都知道這些牲畜和人一樣,對故土難捨難分。當時,整個牛群叫成一片,誰也不願前行。牧民們見此情景,也禁不住淚流滿面,放聲大哭。

  正在這時,從身後那巍峨的雪山深處出現了一頭白犛牛,它像雪一樣潔白,十分漂亮、威武,就像一團潔白的雲。白犛牛大吼著,向石峽口奔去。說來也怪,看見了白犛牛,其它牛停止了哀叫,隨著白犛牛一齊向峽口奔去。整個部落便又開始前行。

  當人們尾隨著牛群走出峽口時,眼前卻一片慘景。其他的犛牛全倒下了,那頭白犛牛正和一條黑色巨怪角鬥,鬥得大地沙石飛揚,天昏地暗。人們非常驚恐和緊張,都在爲白犛牛擔心。突然,黑色巨怪慘叫一聲, 不知去向。白犛牛用它的勇猛和尖利的犄角戰勝了巨怪。

  一頭受傷的小牛不停地哀叫,白犛牛看見了,走過去用舌頭,一下又一下舔著那可憐的小牛,舔著舔著,黑色的小牛突然變得通身雪白。

  這時,天空中傳來駿馬的嘶鳴,大家仰頭看時,那穿白袍的神靈重新出現在頭頂。痛苦絕望的華秀和部落的牧民們,便又繼續前行了。走啊走,不知經過多少艱難險阻,也不知走了多遠、走了多長時間。有一天,天空中的山神和白馬突然降下地面,人們面前便橫亙起一座雄偉壯麗的雪山,這就是馬牙雪山。華秀對大家說,這雪山下就是我們的家鄉!大家便不再前進,永遠在這兒定居下來。這兒草場廣袤,草盛林茂,溪水潺潺,山泉叮咚,確實是一塊駐牧的好地方。從此,華秀和他的部落便很幸福地生活在這裏,那喝了馬牙雪山泉水的犛牛更白了,一群又一群,像天上飄蕩的白色雲朵。

  天祝便成了白犛牛的故鄉,白犛牛更是天祝(華銳)人的驕傲。白犛牛的美名揚天下,它被正式命名爲“天祝白犛牛”,作爲世界犛牛稀畜種,由畜牧科研部進行保種選育。


 


文章來源 : 中國西藏信息中心



   獵人說;這支犛牛坐一次5塊錢,機槍2 塊錢,子彈帶2 塊錢帽子1 塊錢總共10塊錢;




犛 牛 又 被 稱 為 “ 諾 ” , 是“ 寶” 的 意 思 , 顧 名 思 義 就 是 犛 牛 是 西 藏之 寶 , 是 西 藏 的 主 要 畜 種 之 一

犛牛的身體構造特殊,不怕冷也不怕熱,也不會生病,終年永保健康是牠們的記憶力更是超強,西藏人是遊牧民族,他們都是成群結隊的移居,在草原上紮營,每一個帳棚便是一戶人家,當我們犛牛由外面回家時,絕對不會認錯帳棚,走錯地方,牧群中從來不曾因為認錯犛牛而引發糾紛的事,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犛牛的奶熱量比一般牛高,而且可以解除酒醉,喝了一夜酒的人,清晨只要喝下犛牛奶,宿醉便可清醒,其身上的毛可紡成毛絨,能擋作寒氣,西藏人不怕冷,便是牠們的功勞,但為西藏人工作了一輩子,老了還要被宰殺,是因為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沒有腥羶味,角和骨還是上好的中藥材,相傳犛牛的頭和角可以求取平安,清理消毒後的牛頭,成為觀光客最搶手的紀念品,因為掛在墻上可以避邪除惡,認為犛牛是神的化身。真是全西藏的歷史都寫在犛牛的背上。

所以有「山神」和「高原之寶」之稱。



~~~像不像新潮派的獵人~~~


   


     跟班的小姑娘




 ~~~     走哦!打獵去哦!~~~



 



 

花&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神奇的城堡个



                               卡羅維瓦利的藍天个
 


98年4月9日榮登精選照片三張(I)有趣的銅像(2)神奇的城堡(3)卡羅維瓦利的藍天o

花&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CHAITIYA   湖


↑ 斯里蘭卡國際會議廳 


                           獨立紀念宮


    


↑      斯里蘭卡          水上佛寺


  ↑   可倫坡          小白宮


                 ↑釋迦牟尼佛寺舍利子


                 ↑  可倫坡街景


↑  印度廟


斯里蘭卡原名錫蘭,位於赤道以北700公里,是西元前6世紀時,由印度來的亞利安王子比智雅王所建立的國家。國土最北端與印度距離僅40多公里,因此由南印度來的入侵者不斷,比智雅王成立的辛哈里王朝之首都幾經變遷,至1480年遷都坎笛才安定下來。

從西元4世紀開始,此地即為東西貿易站,十分繁榮,正因為地理位置重要,在交通要道上,而引起各國覬覦,外國勢力陸續入侵,1505年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658年荷蘭取代葡萄牙;1802年統治權又轉至英國手中,1815年辛哈里王朝終於落幕。1948年始獨立為英國的一個聯邦,至1972年的5月22日才脫離英國,正式成立斯里蘭卡共和國,算算斯里蘭卡有2500年的歷史,共被132個國王統治過。

如今是個獨立自由的國家,國旗上有一頭獅子,因為大多數人口為辛哈里族人,辛哈里意即獅子。目前總統強塔莉卡是前總統之女,前總統被暗殺後,由其女兒擔任總統、由前任總統之妻擔任總理。總統為百姓直接選舉,5年選舉1次。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原名錫蘭,位於赤道以北 700 公里,是西元前 6 世紀時,由印度來的亞利安王子比智雅王所建立的國家。國土最北端與印度距離僅 40 多公里,因此由南印度來的入侵者不斷,比智雅王成立的辛哈里王朝之首都幾經變遷,至 1480 年遷都坎笛才安定下來。從西元 4 世紀開始,此地即為東西貿易站,十分繁榮,正因為地理位置重要,在交通要道上,而引起各國覬覦,外國勢力陸續入侵, 1505 年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1658 年荷蘭取代葡萄牙; 1802 年統治權又轉至英國手中, 1815 年辛哈里王朝終於落幕。
1948 年始獨立為英國的一個聯邦,至 1972 年的 5 月 22 日才脫離英國,正式成立斯里蘭卡共和國,算算斯里蘭卡有 2500 年的歷史,共被 132 個國王統治過。如今是個獨立自由的國家,國旗上有一頭獅子,因為大多數人口為辛哈里族人,辛哈里意即獅子。
斯里蘭卡雖然是由印度人建立的國家,但人種、語言、生活習慣與印度不盡相同,文化水平也比印度高,原因是教育普及且免費。斯里蘭卡是個典型的農業國,但漁民也不少,除了農產也有茶園和森林,尤其盛產香料,因而被稱為香料國,用椰子花釀的椰子酒也很有名。在斯里蘭卡和尚和地方土醫的地位非常崇高。
斯里蘭卡數度遷都( 2500 年前的首都在波羅娜魯瓦,後來遷到魯瓦娜,之後定都坎笛,現在首都是可倫坡),但不管遷到哪裡都會造一座廟,把佛牙請過來放,就是所謂的佛牙廟。早年的斯里蘭卡每區有一個國王,有佛牙所在國王才有權力。
一個佛陀親自三次弘法的佛教古國,  也曾是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的地方;  連馬可波羅與海明威對她讚不絕口,  斯里蘭卡的民情風俗、自然風景、  佛教古跡與綿延布不斷的白色沙灘,
  還真是個渡假、訪古、尋幽、令人流   連忘返的地方!!


首都 :可倫坡 Colombo , 它 也 是個重要港口。

花&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張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屬於中亞熱帶原型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C。市境總面積9563平方公里,轄永定、武凌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全市總人口154萬,其中73%為土家族、白族等少數民族。


 境內旅遊資源極為豊富,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構成的核心景區,面積達264平方公里。景區內奇峰三千,秀水八百,洞幽山碧、鳥語花香、峰回路轉、步移景變、美不勝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它以集大自然神、奇、幽、野、秀諸般神韻於一體的奇特風光聞名於世,一舉成為世界旅遊勝地。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識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市境內還有許多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觀。如溶洞奇葩九天洞,百里畫廊茅岩河,武凌之魂天門山,江南名剎普光禪寺,楚南勝地五雷山,賀龍元帥故居,中共紅二、六軍團長征出發地,湘、顎、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以及20多個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它與核心風景區緊密相聯、交相輝映,形成著名旅遊勝地,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海內外遊客到訪。

 1988年,中共建立大庸市,1994年,更名為張家界市,以旅遊立市、旅遊興市、旅遊強市,已成為全市人民的共識。


  


五指峰
這是黃石寨遊覽線的代表性景點之一。在群峰圍繞中,平地拔起五“根”山峰,並排而立。就好像直立於地上的手掌,所伸出的五根手指一樣!令人嘆為觀止!










天子山,海拔1262.5米,因當地土家族領袖向大坤被軍擁為“向王天子”而得名。天子山為台地地貌,中間高,四周低,因而視野開闊,透視線長,層次分明,氣勢雄渾。


 天子山觀景,與黃石寨、金鞭溪的感覺不同。游黃石寨,您是與群峰對坐,與群峰平視;游金鞭溪,您是“人在畫圖中”仰視高聳于溪兩岸的群峰;而在天子山,則可俯視大千世界,您會生出“山上無山我獨尊”的無限豪情。


天子山自然保護區在湘西桑植縣,位於武陵源風景區的西北部,面積93平方公里。景區內峰林聳立,雲纏霧繞,主峰昆侖峰海拔1262米。由於地勢較高,低頭即能見到排列整齊的群峰,但以峰頂觀景最佳。現辟有黃龍泉、鳳棲山、茶盤場、老屋場、石家簷等主要遊覽區,共有84個天然觀景台,各種奇特地貌主要集中在山腰,如瀑布、天橋、石林、溶洞、岩峰等。這裏還有四大自然奇觀:雲霧(包括雲霧、雲海、雲濤、雲瀑、彩雲等)、霞日(即觀日出)、月夜和冬雪。


      天子山山頂



↑黃龍洞
就像桂林、貴州的鐘乳石岩洞一樣,張家界也有一個相當壯觀的岩洞。這裏洞口霧氣瀰漫,洞內長廊蜿蜒,各種千姿百態的石笋、石柱、石帘、石琴、石鐘乳……等等,真是令人眼花撩亂!深入洞內四層,又進一步演變成“洞外洞”、“樓外樓”、“天外天”、“山外山”,總長度達十三公里,可容納萬人遊覽。凌先生以為,如果您未曾看過岩洞,黃龍洞值得一遊,如果您遊覽過其他岩洞,黃龍洞就不值得再遊。畢竟天下的溶洞都差不多,看過一次就夠了!



 


 



寶峰湖          此處是一座為一壩高72公尺的人工湖,罕見的高峽平湖,被譽“人間瑤池”之後搭乘遊覽船欣賞湖水幽深碧翠、山水相映,湖中還有山石,酷似老龜浮水,蕩舟於高山峽谷湖中,別有一番情趣

花&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貓熊是以竹為主食,這些竹類在五月畜長出很多既新鮮又甜嫩的新芽,這就是貓熊最喜歡的食物。竹類叢生於虎尾樅、冷杉或樟樹或槭樹、樺樹及石楠等混生的密林裏,往往不見天日,即使一公尺前也看不清楚,而成為貓熊可以飽餐並躲避敵害侵擾的最佳地方。

原來認為貓熊的食物只是竹類,而不會吃其他的食物。但是經過生態調查,發現牠們也吃草花,甚至還含捕食小鳥或野鼠、蛇等,有時也會捉小溪的魚來吃。
貓熊吃竹子的姿態最為可愛,其獨特坐姿特別稱之為"貓熊坐法",就是將雙腳伸到身體前面,與其說是臀部著地,不如說是以腰部的下端接觸地面,稍微將上軀體向前傾斜而坐,然後用一隻前腳握住竹莖,再把竹子從側面伸進嘴裏。一般草食動物是不會用腳緊握住想吃的植物,然後才送到囗裏,即使是肉食動物也很少具有上述的取食動作,貓熊這種取食動作很可能是以竹子為主食之後,才逐步發展出來的習性。




二 王 廟 位 於 四 川 省 都 江 堰 市 ( 原 灌 縣 ) 岷 江 東 岸 的 玉 壘 山 麓 , 奉 祀 修 建 都 江 堰 水 利 工 程 的 李 冰 父 子 。 初 建 於 東 漢 , 原 為 紀 念 蜀 王 杜 宇 的 「 望 帝 祠 」 。 南 朝 齊 明 帝 建 武 年 間 ( 4 9 4 - 4 9 8 年 ) , 益 州 刺 史 劉 季 連 遷 望 帝 祠 於 郫 縣 , 改 祀 李 冰 於 此 , 命 名 為 「 崇 德 廟 」 。 宋 開 寶 五 年 ( 9 7 2 年 ) 擴 建 , 增 塑 李 冰 之 子 李 二 郎 神 像 。 宋 政 和 七 年 ( 1 1 1 7 年 ) , 廟 遭 火 災 , 旋 又 修 復 。 明 嘉 靖 十 二 年 ( 1 5 3 3 年 ) 重 修 。 到 了 清 代 , 該 廟 正 式 定 名 為 「 二 王 廟 」 , 並 多 次 重 修 、 改 建 。 1 9 2 5 年 , 該 廟 遭 火 災 , 大 部 分 殿 堂 被 焚 毀 。 同 年 , 該 廟 住 持 李 雲 岩 道 長 變 賣 田 產 , 募 集 資 金 , 開 始 重 建 各 殿 堂 , 費 時 十 年 方 告 竣 工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後 , 二 王 廟 被 列 為 全 國 重 點 文 物 保 護 單 位 , 得 到 了 較 好 的 保 護 。

二 王 廟 規 模 宏 大 , 從 樂 樓 ( 正 山 門 ) 起 , 廟 內 建 築 分 主 殿 三 重 、 配 殿 十 六 重 。 主 殿 二 王 大 殿 內 奉 祀 三 眼 二 郎 神 , 附 祀 木 制 楊 二 郎 神 像 ; 老 王 殿 供 奉 李 冰 夫 婦 ; 老 君 殿 主 祀 太 上 老 君 , 陪 祀 南 極 仙 翁 。 左 右 配 殿 有 青 龍 殿 、 白 虎 殿 、 三 官 殿 、 靈 官 殿 、 城 隍 殿 、 土 地 殿 、 玉 皇 殿 、 娘 娘 殿 、 祈 子 宮 、 丁 公 祠 、 聖 母 殿 、 魁 星 閣 、 龍 神 殿 等 。

二 王 廟 最 有 特 色 的 建 築 是 樂 樓 , 修 建 於 清 乾 隆 八 年 ( 1 7 4 3 年 ) , 橫 跨 於 進 廟 入 口 之 石 梯 通 道 之 上 。 樓 為 歇 山 頂 式 , 飛 簷 前 伸 長 達 2 0 米 , 設 計 精 美 , 技 藝 高 超 。

二 王 廟 道 士 十 分 重 視 收 集 整 理 李 冰 及 歷 代 人 的 治 水 經 驗 , 並 把 有 關 治 水 要 訣 如 「 深 淘 灘 , 低 作 堰 」 、 「 遇 灣 截 角 , 逢 正 抽 心 」 等 刻 在 廟 內 石 壁 上 , 以 便 後 來 者 在 治 理 江 水 時 借 鑑 仿 效 。 後 殿 兩 側 有 畫 家 徐 悲 鴻 、 張 大 千 、 關 山 月 等 於 民 國 時 期 繪 制 的 天 馬 、 玉 女 、 黃 粱 夢 等 碑 刻 。








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在發揮著巨大的防洪和灌溉效益,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新中國成立後,都江堰經過改造擴建,現已有大小3萬多條灌溉渠道,灌溉著成都平原及周邊丘陵地區30多個的縣、市的約7000平方千米農田。都江堰遊覽區由以下四部分組成:渠首工程。都江堰渠首工程位於岷江的中、上游交界處,由魚嘴、寶瓶口、飛沙堰三部分組成。魚嘴像一把匕首伸入江心,把岷江水分為外江和內江。
外江是岷江正流,內江水則透過寶瓶口引入成都平原灌溉千萬畝農田,並提供成都及其附近城鎮的工業和生活用水。寶瓶口是一個人工開鑿,僅有十多米寬的狹小進水口,起著控制內江水量的作用。開鑿寶瓶口時,從玉壘山麓分離開去的一個小山包被稱為離堆。為排泄內江多餘的水量和泥沙,古人在內、外江之間的金剛堤上開出一條寬約30多米的淺槽。洪水期間湧入內江多餘的水量和泥沙可從飛沙堰自動排入外江。
都江堰渠首工程透過魚嘴分水堤、寶瓶引水口和泄洪排沙的飛沙堰的有機配合,使內外江的水量始終按四、六分成,即洪水時內江四成,外江六成,枯水時外江四成,內江六成,保證灌區既有足夠的水源,又不至於發生水災。古人利用岷江河道的彎曲度,巧妙地借用了流體力學的原理,使內、外江泥沙排泄量的比例與水流量成反比,大部分泥沙透過魚嘴和飛沙堰排入外江;留在內江的泥沙則透過每年冬季的歲修加以清除。
歲修時為保證成都平原用水,後人又在飛沙堰下面鑿開一條暗道,將外江水引入灌區,人們稱這條暗道為漏罐。解放以後,隨著成都平原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用水量大增,為更好地控制灌區水量,60年代在魚嘴的外江一側修建了鋼閘門,結束了原始的控制內江水量的辦法。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000多年而不毀,其根源就在於它的科學性是古蜀國人民在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造。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00多年曆史,且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築精華于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









三星堆博物館因出土了三千多年古代文物而名聲大燥,更打破傳統中華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的歷史之說,甚至可以與古埃及、馬雅等世界古文明並列


三星堆博物館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東北角,地處歷史文化名城廣漢城西鴨子河畔。南距省會成都約40公里,北離新華不工業城亢德陽26公里,是我國一座在弄的現代化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於是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落成開放。主館面積7000平方面米。館體外形追求與地貌、史跡及文物造型藝術相結合的神韻,融原始意味和現代氣意為一體,力圖表現三星堆文化的蒼古雄渾及三星堆文明的博大精深。館內展廳面積達4000平方米,展線長逾800米,以《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陳列》為主體內容,全面展示三星堆遺址及遺址內一、二號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陶器、玉器、骨器、金器和青銅器等上千件珍貴文物。 博物館集文物收藏保護、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等多種職能為一體,採用現代化科學手段實施管理。


    館外環境佈局巧妙,匠心獨具,有氣勢恢宏的倣古祭祀臺和供現代文體活動的大型表演場;有古內風絡的附屬建築群和功能齊全的餐飲娛樂設施;有綠茵如毯的草三星堆青銅立人 坪、寬廣明麗的水域湖面、造型別致的假山、古拙質樸的水車;還有供孩子們嬉戲遊玩的兒童樂園……小橋流水,湖光島影,古樹奇葩,花香鳥語,四時風物,盡呈眼底,觀眾在觀賞了雄奇壯偉的三星堆文物之後,亦能領略川西園林婀娜多姿之秀色。三星堆遺址是古蜀先民的家園,三星堆博物館則是現代人們探比訪古的勝地。


    




【李白紀念館】﹔李白祖籍為隴西成紀人,五歲時隨父入川,青少年時代在江油青蓮鄉度過,對其仙風道骨般詩風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因此自號青蓮居士。




成都茶藝館非常特別的茶壺要倒茶時,不需要走到杯子前面,遠遠的舉起就可倒了


懶人的發明




         武侯祠是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而建,此祠為君臣合祀廟,祀君王劉備於前殿,祀功臣諸葛亮於後殿。




       蜀風雅韻川劇變臉】其中變臉,有扯、揉、吹等形式,乾淨、迅速為川戲的絕活,變臉大師可一口氣變出10多張臉譜,非常精彩。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期蜀和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時間約在南北朝時期(420-589),到唐代已具規模。原與漢昭烈廟比鄰,明初祠廟合併,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形成君臣合祀格局。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
武侯祠面積五十六畝(37000平方米),有劉、關、張殿、諸葛亮殿、文臣武將廊、惠陵,以及碑碣、匾聯、鐘鼓、鼎爐等文物,還有諸葛亮史蹟陳列等三國文化陳列、桂荷樓、香葉軒、聽鸝苑供觀覽、憩息。



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時刻每念出師表 日暮如聞梁父吟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昭昭然將諸葛之心說了個明明白白。

花&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    手一牽是一世人,織一張有情的夢~~~


    雙人鬥陣行,永遠無驚惶   兩人手牽手,天長閣地久


             有汝疼惜的日子,生活上蓋美


             有汝雜念的日子,事事嘛如意


                結合是天意,鬥陣是福氣


               無論風和雨,有偌爾粗


            此後牽手的道路,猶原閤遠遠遠


            汝我相愛的時間,嘛是閣長長長


         ~~  ~ 汝我牽手繼續行,行出代代鑽石名~~~



            (((( ((     摘錄自董峰政教授--------台語之美牽手情))))))




                                      


           


  ~~~~    娜咪送的水晶畫~~~~~




     


有汝疼惜的日子,生活上蓋美


             有汝雜念的日子,事事嘛如意




 結合是天意,鬥陣是福氣


 無論風和雨,有偌爾粗


 


汝我相愛的時間,嘛是閣長長長


 汝我牽手繼續行,行出代代鑽石名



 


         麻神、屋子準備的豐富喜宴



                        




         兩位高雄美女當伴娘



        


    謝謝娜咪斟美酒



     與花姐真情的擁抱



        與清ㄍ情歌的對唱

花&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開元寺是泉州的名剎。寺內有八株樹齡高達六百歲的榕樹;也有刻著宋高宗紹興十五年(西元一一四五年)銘文的寶篋印塔和佛碑。


開元寺最值得觀賞之處,是聳立於東西兩面,名為鎮國塔和仁壽塔的六角形五層塔,塔身高四十四公尺,據說宋代費了十一年的時間才將此塔建造完成。


重建於明代的大雄寶殿,直至今日仍享有百柱殿的美稱,其中特別令膜拜者矚目的是刻有昇龍紋的雄偉石柱。










       福建普陀寺即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峰下,是厦門最古老的寺院,已经有一前多年的歷史,因為寺内以奉祀觀音為主,又在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寺之南,故稱“南普陀寺”。


寺院依山而建,建築雄偉,有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阁等建築。藏經阁里珍藏著缅甸玉佛和大量经書。寺后有怪石古松,石上摟刻有古今名人题字,其中以石上刻一特大的“佛”字,高4.43米,宽3.8米,粗況豪放,雄健有力。寺后面有普照寺、莲花洞和兜率陀院。寺院左有太虚台,登台可以遠眺厦門港。寺内的閩南佛學院成立于1925年,在東南亜有较大影響。



 

花&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土樓王子----振成樓


 振成樓位於永定湖坑鎮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中,始建於一九一二年,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佔地五千平方米,費時五年才建成。





    踏入振成樓大門,門廳門楣上刻“裡堂觀型”四個字,意為“鄉裡鄰裡學習看齊的楷模”,上有當年北洋政府總統黎元洪印。樓主林遜之在一九一三年做參議員時,與黎元洪共過事,黎元洪深知林家上祖積德行善,故在振成樓落成時贈匾褒獎。

    振成樓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外環樓高四層,每層四十八間,按《易經》的“八卦圖”布局建造,分八卦﹔卦與卦之間筑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干擾,開門則全樓相通、連成整體。這是振成樓的一大建筑特色。




    內環樓分兩層,一樓的鏤空屏門和二樓的走廊鑄鐵欄杆,古朴典雅,精致美觀。內環樓當中仿西洋式裝修的中堂大廳,寬敞明亮,是一個多功能大廳,全樓人婚喪喜慶、族人議事聚會、接待賓客或演戲觀戲均在此進行。廳中石柱石梁構架支撐,呈三角形屋頂,酷似希臘雅典神廟,而重達數千斤的石柱、石梁在八十多年前無公路、無汽車、無機械作業的情況下運進樓內並架構起來,令今人難以想象。

    “土”、“洋”相對,在振成樓中得到鮮明體現。磚木結構並仿西洋式裝修的內環樓,以別於架梁式土木結構的外環樓,這種“外土內洋,中西合璧”建筑風格,在土樓中非常罕見。






樓中還有一聯:“帶經耕綠野,愛竹嘯名園”,內含一個被稱為“字王”的“帶”字,字中有字,字能造句,據說這個“帶”字可分解出一百多個字來,奧妙無窮。樓主為此懸賞,請高人破解其中奧秘,常常引得游人抓耳撓腮。



土樓有四層樓,一樓是廚房,二樓為糧倉 ,三、四樓為住房,超過200個房間,其中有空房供遊客住宿 ,因設備簡單,一晚人民幣20元(約新 台幣80元) ,屋內乾淨整齊,日本教授曾來住過。


永定位於閩西的龍岩地區,這裡分佈著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客家民居建築群,它們被統稱為【永定土樓】


土樓分為圓樓和方樓兩種。圓形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它就像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又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在20年前被美國的衛星發現,這種一圈圈圓形黑色的建築物,原以為是大陸核武基地, 後派人調查,發現是古老民居,土樓自此聲名大噪,大陸方面也開始注重保存土樓文化。客家土樓建築具有防震、防火、防禦多種功能,通風和採光良好,而且冬暖夏涼喔!


 




                  袖珍土樓——如升樓 如升樓(又稱米升樓),便是屋主自己挑土花費三年時間建造的。

如升樓是永定眾多土樓中小巧玲瓏的土圓樓,俗稱“米升樓”,建於西元1901年,距今近百年。樓主林高林原先缺少住房,後得一夢:一輪紅日下落此地,他認為此地建房好,便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自己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時間才建成這座最小的圓樓。


為什麼命名為如升樓?是因樓小,像客家人昔時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米升”,許多遊客稱之為“袖珍土樓”。 如升樓是單圈結構,樓周長只有56.6米,直徑為18.2米,屋內天井圓形,屋頂瓦面內側連緣為八卦形,外側邊緣為圓形。樓內住有六戶人家,家居緊湊,井然有序。 取名“如升樓”還有更深一層意思——如日東升,光明萬年。


 



奎聚樓是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有“布達拉宮”的建築氣勢。樓與背後的山脊連城一體,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建築時便是根據虎形地理特點而設計的。
 

花&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